互聯網協議版本6是一種新的尋址協議,旨在包含未來互聯網的所有可能需求,我們知道互聯網版本2.該協議作為其前身IPv4,工作在網絡層(第3層)。 隨著其提供大量的邏輯地址空間,該協議具有充分的特征,其解決了IPv4的缺點。
到目前為止,IPv4已經證明自己是一個可靠的可路由尋址協議,并且已經為我們的最大努力傳遞機制服務了幾十年。 它是在80年代初設計的,沒有得到任何重大的變化。 在它誕生時,互聯網僅限于少數幾所大學的研究和國防部。 IPv4是32位長,并提供大約4,294,967,296(2 32 )個地址。 這個地址空間被認為是足夠的時間。 以下是在IPv6誕生中發(fā)揮關鍵作用的要點:
互聯網呈指數增長,IPv4允許的地址空間飽和。 需要具有能夠滿足未來互聯網地址的需求的協議,該協議期望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增長。
IPv4本身不提供任何安全功能。 在Internet上發(fā)送數據之前,必須使用某些其他安全應用程序對數據進行加密。
IPv4中的數據優(yōu)先級不是最新的。 盡管IPv4具有為服務類型或服務質量保留的幾個比特,但是它們不提供很多功能。
可以手動配置啟用IPv4的客戶端,或者需要一些地址配置機制。 它沒有將設備配置為具有全局唯一IP地址的機制。
到目前為止,Internet協議已被識別為僅具有IPv4。 版本0到3被使用,而協議本身正在開發(fā)和實驗過程。 因此,我們可以假設在將協議投入生產之前,許多后臺活動仍然活躍。 類似地,在使用用于因特網的流協議進行實驗時使用協議版本5。 我們稱之為互聯網流協議,它使用因特網協議號5來封裝其數據報。 它從來沒有被帶入公眾使用,但它已經使用。
這里是一個IP版本表及其使用方法:
在80年代初IPv4發(fā)展之后,隨著互聯網地址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,可用的IPv4地址池開始迅速縮減。 預先認識到可能出現的情況,1994年,IETF開始制定尋址協議,以取代IPv4。 IPv6的進展可以通過RFC發(fā)布的跟蹤:
1998 - RFC 2460 - 基本協議
2003 - RFC 2553 - 基本套接字API
2003 - RFC 3315 - DHCPv6
2004 - RFC 3775 - 移動IPv6
2004 - RFC 3697 - 流標簽規(guī)范
2006 - RFC 4291 - 地址架構(修訂版)
2006 - RFC 4294 - 節(jié)點要求
2012年6月6日,一些互聯網巨頭選擇將其服務器置于IPv6。 目前,它們正在使用雙棧機制來實現IPv4中的IPv6并行。
更多建議: